無為-中華語文大辭典
無為无为ㄨˊ ㄨㄟˊwúwéi1.〈書〉道家指順應自然,不主動作為。[例]道常~而無不為。2.〈書〉儒家指以德政感化人民,不施行刑治。[例]~而治者,其舜也與?3.無所作為。[例]碌碌~實可哀。
無為 -中国文化史辞典
最早由老子提出的道家學說。即順應自然的變化之意。老子針對當時國君們的有為、好動、興事和貪欲,提出“我無為而民自化,我好靜而民自正,我無事而民自富,我無欲而民自樸。”(《老子》五十七章)的主張。“無為”而治的理論根據出自《老子》三十七章:“道常(永遠)無為(無意志、無作為),而無不為(萬物無不由道而生)。侯王若能守之,萬物將自化。”莊子則強調應無為而逍遙,去名去謀,無事無知,聽任自然。漢初經濟凋蔽,用黃老之學,循“無為”而治,與民休息。儒家和法家也主張“無為”,其實質則與老子不同。孔子說“無為而治者,其舜也與”(《論語·衛靈公》),指所謂“德治”;法家把“無為”用於權術,所謂“明君無為於上,群臣竦懼乎下”(《韓非子·主道》)。至三國時期,玄學家何晏、王弼為了給司馬氏專權制造理論,提出君主“以無為心,以虛為主”,可“不求而得,不為而成”(《老子·三十八章注》)。同是“無為”,而含義卻大不相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