頽-中華大字典
1、頽讀音:徒回切,音魋,灰韻。釋文:
❶本作穨。《說文禿部》:穨。禿皃。从禿。貴聲。〔六書故云。~。首禿也。亦作穨。段玉裁云。今俗字作~。失其聲矣〕。
❷頰下。見《玉篇》。
❸懷也。《文選司馬相如賦》:無面目之可顯兮。遂~思而就牀。
〔注〕:廣雅曰。~、懷也。言懷其思慮而就牀。
❹順也。《禮記檀弓》:孔子曰。拜而后胴顙。~乎其順也。
〔疏〕:~然不逆之意。
❺落也。《文選馬融賦》:感迴颷而將~。
❻暴風也。《詩谷風》:習習谷風。維風及~。《傳》:~、風之焚輪者也。
〔疏〕:正義曰。~者、風從上而下之名。
〔按爾雅釋天。焚輪謂之~。釋文。~、本或作穨、隤。同。攷唐石經作穨。阮元曰。~、俗字也〕。
❼下流曰~。《史記河渠書》:水~以絕商顏。
❽下也。見《爾雅釋天李注》。
❾虺~。病也。《爾雅釋詁》:痡瘏虺~玄黃。
〔注〕:虺穨、玄黃、皆人病之通名。而說者便謂之馬疾。失其義矣。
〔疏〕:孫炎曰。虺穨。馬不能升高之病。
〔按詩卷耳。涉彼崔嵬。我馬虺隤。傳曰。病也。爾雅孫炎云。馬退不能升之病也。說文作~。郝懿行曰。~、詩作隤。叚音也。按說文作垻。云禿皃。隸作~。通作隤〕。
❿~唐。隕墜貌。《文選王襃賦》:~唐遂往。
⓫隤或字。《集韻》:隤。下墜也。或作~。
2、頽讀音:吐臥切,音憜,箇韻。釋文:委廢皃。周禮、~爾如委。李軌讀。見《集韻》。
3、穨讀音:徒回切,音頽,灰韻。釋文:
❶禿皃。从禿。貴聲。見《說文禿部》。《段注》:周南曰。我馬虺頽。釋詁及毛傳曰。虺頽。病也。此與埾部之隤迥別。今毛詩作隤。誤也。字从貴聲。今俗字作頽。失其聲矣。
❷~陵。謂~廢陵遲。《後漢趙咨傳》:漸至~陵。
4、頺釋文:頽俗字。見《龍龕手鑑》。〔字彙云。頽譌字〕。
頽-漢語大字典
頽
〔颓〕
tuí 《廣韻》杜回切,平灰定。微部。
(1)秃;头秃。《廣韻·灰韻》:“頽,秃。”《六書故·人事三》:“頽,首秃也。”
(2)下坠。也作“隤”。《集韻·灰韻》:“隤,《説文》:‘下墜也。’或作頽。”《楚辭·九章·悲回風》:“歲㫚㫚其若頽兮,旹亦冉冉其將至。”洪興祖補注:“頽,下墜也。”《文選·馬融〈長笛賦〉》:“巔根跱之槷刖兮,感迴飈而將頽。”李善注:“頽,落也。”《新唐書·李嗣業傳》:“嗣業提步士升山,頽石四面以擊賊。”又水流向下。《史記·河渠書》:“井下相通行水,水頽以絶商顔。”裴駰集解:“(公孫)瓚曰:‘下流曰頽。’”
(3)崩塌。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泰山其頽乎!梁木其壞乎!哲人其萎乎!”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驚夢》:“原來姹紫嫣紅開遍,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頽垣。”
(4)衰败;衰颓。《集韻·過韻》:“頽,委廢皃。《周禮》:‘頽爾如委。’”按: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作“穨”。《文選·司馬相如〈長門賦〉》:“無面目之可顯兮,遂頽思而就牀。”李善注:“《廣雅》曰:‘頽,壞也。’言壞其思慮而就牀。”三國蜀諸葛亮《出師表》:“親小人,遠賢臣,此後漢所以傾頽也。”《朱子語類·羅氏門人》:“李延平不著書,不作文,頽然若一田夫野老。”
(5)恭顺;安详。《禮記·檀弓下》:“拜而後稽顙,頽乎其順也。”鄭玄注:“頽,順也。”《北史·文苑傳·庾信》:“身長八尺,腰帶十圍,容止頽然,有過人者。”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人事一》:“(趙抃)嘗過青城山,遇雪,舍於逆旅。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,或慢狎之,公頽然鼓琴不問。”
(6)暴风从上而下。《爾雅·釋天》:“焚輪謂之頽。”郭璞注:“暴風從上下。”《詩·小雅·谷風》:“習習谷風,維風及頽。”毛傳:“頽,風之焚輪者也。”孔穎達疏:“頽者,風從上而下之名。”
(7)倾斜。《齊民要術·養牛馬驢騾》:“(馬)凥欲頽而方。”石声汉校釋:“(馬的)臀部要斜下,要方正。”
(8)雄马生殖器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五:“頽,殆即馬屌。”元馬致遠《耍孩兒·借馬》:“有汗時休去簷下拴,渲時休教侵着頽。”
(9)詈词。恶劣之义。张相《詩詞曲語辭匯釋》卷五:“頽,詈釋,惡劣之義。”元王實甫《西廂記》第三本第二折:“今日頽天,百般的難得晚。”元孫仲章《勘頭巾》第一折:“你看,我那頽命麽,狗也不曾打的着,倒打破了一個尿缸。”元賈仲名《對玉梳》第二折:“不曉事的頽人,認些回和。”
(10)颊下。《玉篇·頁部》:“頽,頰下。”
⑪姓。《萬姓統譜·灰韻》:“頽,漢頽當,七國反時將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