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-古汉语常用字字典
以 yǐ
① 动用;使用。《涉江》:“忠不必用兮,贤不必~。” ② 动做。《子路、曾晳、冉有、公西华侍坐》:“如或知尔,则何~哉?” ③ 动认为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:“皆~美于徐公。” ④ 介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、方法,可视情况译为“拿”、“用”、“凭”、“把”等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愿~十五城请易璧。” ⑤ 介起提宾作用,可译为“把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秦亦不~城予赵,赵亦终不予秦璧。” ⑥ 介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等。《捕蛇者说》:“而吾~捕蛇独存。”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且~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,不可。” ⑦ 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、地点,可译为“在”、“从”。《苏武传》:“武~始元六年春至京师。”⑧ 介表示动作、行为的对象,用法同“与”,可译为“和”、“跟”;有时可译为“率领、带领”。《战国策·周策》:“天下有变,王割汉中~楚和。”《信陵君窃符救赵》:“(公子)欲~客往赴秦军,与赵俱死。” ⑨ 连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、“又”、“并且”等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~近,则游者众;险~远,则至者少。” ⑩ 连表示承接关系,“以”前的动作行为,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,可译为“而”,也可省去。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予与四人拥火~入。” ⑪ 连表示因果关系,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,可译为“因为”、“由于”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:“吾所以为此者,~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。” ⑫ 连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。《归去来辞》:“木欣欣~向荣,泉涓涓而始流。” ⑬ 连表目的关系,可译为“而”“来”“用来”等。《师说》:“作《师说》~贻之。” ⑭ 连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或范围,用法同现代汉语。《张衡传》:“自王侯~下,莫不逾侈。” ⑮ 连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,可译为“至于”。《柳毅传》:“然自约其心者,达君之冤,余无及也。~言慎勿相避者,偶然耳,岂有意哉!”⑯ 副通“已”。已经。《陈涉世家》:“座买鱼烹食,得鱼腹中书,固~怪之矣。”⒄ 动通“已”。停止。《齐桓晋文之事》:“无~,则王乎?”⒅ 副只是。《冯谖客孟尝君》:“君家所寡有者,~义耳。”
以-汉语大词典
以(I)y?
〡ˇ
〔《广韵》羊己切,上止,以。〕
1.任用;使用;运用。
●《书·立政》:“继自今立政,其勿以憸人。”
●孔颖达疏:“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,其勿用憸利之人。”
●马王堆汉墓帛书《道原》:“人皆以之,莫知其名。人皆用之,莫见其刑(形)。”
●《礼记·儒行》:“礼之以,和为贵。”
按,《论语·学而》以作“用”。
●《韩非子·扬权》:“圣人执要,四方来效。虚而待之,彼自以之。”
旧注:“以,用也。君但虚心以待之,彼则各自用其能也。”
●唐张说《故洛阳尉马府君碑》:“王者之师,将德是以。讨叛惟武,携远在宽。”
2.使。
●《管子·水地》:“﹝庆忌﹞乘小马,好疾驰,以其名呼之,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……蟡者一头而两身,其形若蛇,其长八尺,以其名呼之,可以取鱼鳖。”
按,“可以”与“可使”为互文,又《山海经·北山经》
郭璞注引《管子》“可以”作“可使”。
●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管仲以其君霸,晏子以其君显。管仲、晏子犹不足为与?”
●《战国策·秦策一》:“泠向谓秦王曰:‘向欲以齐事王,使攻宋也。宋破,晋国危,安邑王之有也。’”
高诱注:“以,犹‘使’也。”
3.认为。
●《左传·昭公二十五年》:“﹝公﹞告郈孙,郈孙以可,劝。”
●《新唐书·萧瑀传》:“﹝瑀﹞每燕见,辄言:‘玄龄辈朋党盗权,若胶固然,特未反耳。’帝曰:‘知臣莫若君。朕虽不明,宁顿懵臧否?’因为瑀晓解。瑀以帝有所偏信,帝积久亦不平。”
●清黄轩祖《游梁琐记·易内奇案》:“张父大悦,以富媳必多妆奁,可增岁入。”
4.及,连及。
●《易·小畜》:“九五,有孚挛如,富以其邻。象曰:有孚挛如,不独富也。”
●李鼎祚集解引虞翻曰:“以,及也。”
●《国语·周语上》引《汤誓》:“余一人有罪,无以万夫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一:“言无及万夫。”
按,《吕氏春秋·顺民》引《汤誓》“以”作“及”。
5.缘故;原因;道理。
●《诗·邶风·旄丘》:“何其久也?必有以也。”
●《列子·周穆王》:“华子既悟,迺大怒,黜妻罚子,操戈逐儒生。宋人执而问其以。”
●三国魏曹丕《与吴质书》:“少壮真当努力,年一过往,何可攀援?古人思炳烛夜游,良有以也。”
6.即,立即。详“以时”。
7.代词。何,何处。
8.代词。此,这。
●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岁旱,穆公召县子而问然,曰:‘……吾欲暴巫而奚若?’曰:‘天则不雨,而望之愚妇人,于以求之,毋乃已疏乎!’”陈澔集说:“于以求之,犹言于此求之也。”
●《战国策·魏策三》:“‘无梁孰与无河内急?’王曰:‘梁急。’‘无梁孰与无身急?’王曰:‘身急。’曰:‘以三者,身,上也;河内,其下也。秦未索其下,而王效其上,可乎?’”
9.介词。拿;用。
●《左传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﹝公子﹞醒,以戈逐子犯。”
●宋何薳《春渚纪闻·紫姑书大字》:“墨浆以大器贮,备濡染也。”
●鲁迅《野草·题辞》:“我自爱我的野草,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。”
10.介词。表示处置或主使。犹言带着、率领。
●《左传·僖公五年》:“宫之奇以其族行。”
●《史记·晋世家》:“里克、邳郑欲内重耳,以三公子之徒作乱。”
●明冯梦龙《智囊补·察智·于文传》:“王诱妾以儿来,寻逐妾,杀儿,焚之。”
11.介词。介绍论事的标准。犹言“以……论”;“论……”。
●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:“以贤,则去疾不足;以顺,则公子坚长。”
●《公羊传·隐公元年》:“立适以长不以贤,立子以贵不以长。”
●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以位,则子,君也;我,臣也;何敢与君友也?以德,则子事我者也,奚可以与我友?”
12.介词。表示动作行为的凭藉或前提。犹言凭、根据。
●《后汉书·荀彧传》:“会张邈、陈宫以兖州反操,而潜迎吕布。”
●宋苏轼《张文定公墓志铭》:“发民筑城,日夜不得休息,民大惊扰,争迁居城中。男女昏会,不复以年。”
●明归有光《项脊轩志》:“久之,能以足音辨人。”
13.介词。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。
●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:“将军苏建,杜陵人,以校尉从卫将军青,有功,为平陵侯。”
●《汉书·李广传》:“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。”
●钱基博《辛亥南北议和别纪》:“初,唐绍仪以清内阁总理袁世凯代表,伍廷芳以民军议和代表,自十月二十八日,开议于上海英租界之市政厅。”
14.介词。为。
●《左传·定公十年》:“所以事君,封疆社稷是以。”
杜预注:“以,犹为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意谓为国家土地之安全,于是事齐。”
15.介词。在;于。
●《左传·桓公二年》:“其弟以千亩之战生,命之曰成师。”
●《旧唐书·方伎传·神秀》:“神秀以神龙二年卒,士庶皆来送葬。”
●鲁迅《二心集·柔石小传》:“柔石,原名平复,姓赵,以一九○一年生于浙江省台州宁海县的市门头。”
16.介词。自;从。
●汉王符《潜夫论·遏利》:“自古于今,上以天子,下至庶人,蔑有好利而不亡者,好义而不彰者也。”
●《汉书·西南夷传》:“今以长沙豫章往,水道多绝难行。”
17.介词。与;同。
●《仪礼·乡射礼》:“主人以宾揖,先入。”
郑玄注:“以,犹与也。”
●《韩诗外传》卷四:“齐桓公独以管仲谋伐莒,而国人知之。”以,一本作“与”。
●《太平广记》卷九引晋葛洪《神仙传·王烈》:“﹝烈﹞少时本太学书生,学无不览,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,无不该博。”
18.连词。表并列,相当于“和”。
●《易·鼎》:“得妾以其子,无咎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传释词》卷一:“言得妾与其子也。”
●《诗·大雅·皇矣》:“帝谓文王:‘予怀明德,不大声以色,不长夏以革。’”马瑞辰通释:“按以、与古通用,‘声以色’犹云‘声与色’也,‘夏以革’犹云‘夏与革’也。”
●《左传·襄公二十年》:“﹝季武子﹞赋《常棣》之七章以卒。”
●王引之《经义述闻·春秋左传中》:“以,犹‘与’也。卒,卒章也。言赋《常棣》之七章与卒章也。‘卒’下无‘章’字者,蒙上而省。”
19.连词。表承接,相当于“而”。
●《书·金縢》:“秋,大熟,未获,天大雷电以风。”
●《礼记·乐记》:“治世之音安以乐,其政和;乱世之音怨以怒,其政乖。”
●宋王安石《游褒禅山记》:“夫夷以近,则游者众;险以远,则至者少。”
●清吴骞《扶风传信录》:“家有老母,必禀请以行。”
20.连词。表承接,相当于“则”。
●《国语·吴语》:“今大夫老,而又不自安恬逸,而处以念恶,出则罪吾众。”
韦昭注:“处,居也。居则念为恶于吴国。”
●《文子·上义》:“故有道以御人,无道则制于人。”
21.连词。表转折,相当于“却”。
●汉刘向《说苑·杂言》:“少以犯众,弱以侮强,忿怒不量力者,兵共杀之。”
●《淮南子·泛论训》:“尧无百户之郭,舜无置锥之地,以有天下。”
22.连词。因为,由于。
●《左传·僖公十五年》:“郑以救公误之,遂失秦伯。”
●《史记·张释之冯唐列传》:“以不能取容当世,故终身不仕。”
●宋洪迈《容斋三笔·奸鬼为人祸》:“隋文帝以子秦孝王俊有疾,驰召名医许智藏。”
●鲁迅《且介亭杂文二集·后记》:“临末我还要记念镰田诚一君,他是内山书店的店员……三三年七月,以病在故乡去世。”
23.连词。因而;因此。
●《礼记·缁衣》:“昔吾有先正,其言明且清,国家以宁,都邑以成,庶民以生。”
●汉刘向《列女传·卫二乱女》:“南子惑淫,宋朝是亲,谮彼蒯聩,使之出奔。悝母亦嬖,出入两君,二乱交错,咸以灭身。”
●唐韩愈《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》:“其后,上将有所相,不可于众。君与起居舍人李约交章指摘,事以不行。”
●明冯梦龙《智囊补·兵智·项梁》:“每有大繇役及丧,梁尝主办,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,以知其能,后果举事。”按“以”
●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作“以是”。
24.连词。如,如果。
●《史记·平津侯主父列传》:“今郡守之权,非特六卿之重也;地几千里,非特闾巷之资也;甲兵器械,非特棘矜之用也,以遭万世之变,则不可称讳也。”
25.助词。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,不表义。
●《诗·邶风·谷风》:“习习谷风,以阴以雨。”
●唐韩愈《息国夫人墓志铭》:“婉婉夫人,有籍宫门。克承其后,以嫁以婚。”
●宋司马光《功名论》:“夫地有草木,天不雨露之,则不能以生;月有光华,日不照望之,则不能以明。”
●清顾炎武《赠人》诗:“路旁多行人,一南一以北。南北遂分手,去去焉所极。”
26.助词。表语气,用于句末,相当于“矣”。
●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蜻蛉其小者也,黄雀因是以。”
●《吕氏春秋·适音》:“四欲之得也,在于胜理。胜理以治身,则生全以。生全,则寿长矣。”
按,“生全以”
●《群书治要》卷三九引作“生全矣”。
●《七国春秋平话》卷中:“六月之间,下齐七十余城,皆为郡县以。”
27.助词。用在单纯方位词前,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,表示时间、方位、数量的界限。
●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自有生民以来,未有孔子也。”
●《史记·留侯世家》:“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:‘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,谁可与共功者?’”如:他的年龄在三十岁以下。
28.通“已”。已经。
●《国语·晋语四》:“其闻之者,吾以除之矣。”
●《北史·宇文护传》:“吾念十九入汝家,今以八十矣,凡生汝辈三男二女。”
●宋苏舜钦《答范资政书》:“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,自有本也,险难以萌而不之见,宜其悔焉。”
29.通“已”。太;甚。
●《左传·文公五年》:“晋阳处父聘于卫,反过宁,宁嬴从之,及温而还。其妻问之,嬴曰:‘以刚。’《商书》曰:‘沈渐刚克,高明柔克。’夫子壹之,其不没乎!”
杨伯峻注:“以,太也。”
●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三月无君则吊,不以急乎?”
朱熹注:“以、已通,太也。”
●唐韩愈《赠张童子序》:“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,神气以灵,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。”
30.通“已”。止。
●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齐宣王问曰:‘齐桓、晋文之事,可得闻乎?’孟子对曰:‘仲尼之徒无道桓、文之事者……臣未之闻也。无以,则王乎。’”
朱熹注:“以、已通用。无已,必欲言之而不止也。”
杨伯峻注:“‘无已’犹言‘不得已’。”
31.通“已”。谓不许,不同意。
●汉枚乘《七发》:“诚必不悔,决绝以诺。”
●王念孙《读书杂志余编·文选》:“决绝以诺,‘以’与,‘已’通,言或已或诺,俱决绝而无犹豫也。《表记》(《礼记》篇名):‘君子与其有诺责也,宁有已怨。’郑注曰:‘已,谓不许也。’”
32.通“有”。
●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今楚国虽小,绝长续短,犹以数千里,岂特百里哉?”
●汉赵晔《吴越春秋·王僚使公子光传》:“季札使还,至吴,阖闾以位让,季札曰:‘苟前君无废,社稷以奉,君也。吾谁怨乎?’”社稷以奉,《史记·吴太伯世家》作“社稷有奉”。
33.通“又”。
●《左传·成公十六年》:“旧不必良,以犯天忌,我必克之。”
●《淮南子·人间训》:“民春以力耕,暑以强耘,秋以收敛,冬间无事,以伐林而积之。”
●王念孙《读书杂志·淮南内篇十八》:“‘以伐林而积之’,当从《太平御览》所引,作‘又伐林而积之’。”
以(II)si
ㄙˋ
〔《集韵》象齿切,上止,邪。〕
通“似”。
●《易·明夷》:“内难而能正其志,箕子以之。”
●陆德明释文:“以之,郑、荀、向作‘似之’。”
高亨注:“按‘以’借为‘似’。”
●《左传·襄公三十一年》“令尹似君矣,将有他志”孔颖达疏引服虔云:“言令尹动作以君仪,故云‘以君矣’。”是服虔所见本“似”作“以”。
●明刘侗于奕正《帝京景物略·西堤》:“水底偶平不平,而声以鸣不鸣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