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-中華語文大辭典
都1ㄉㄨdū1.城市;也指以具某種特色、特產而聞名的城市。[例]~市∣霧~∣瓷~︱通~大邑。2.特指首都。[例]建~∣定~。3.〈書〉表示總括。[例]百年~幾日∣閒情~幾許。4.姓。都2ㄉㄡdōu1.總括全部。[例]渾身~是膽∣願天下有情人~成眷屬。2.大部分的意思。[例]這地區住的大~是客家人。3.意思更進一層,相當於「甚至」。[例]一聲~不吭∣連一點音信~沒有∣連問~不問我一聲。4.表示「已經」,句末常用「了」。[例]人~走了,還說什麼∣~什麼年代了,還買那玩意兒∣那天晚上~十點多了,還有人敲門。
都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
600.【都】
一大邑。左傳隱西元年:“都城過百雉,國之害也。”
引申爲國都,都城。賈誼弔屈原賦:“何必懷此都也?”杜甫北征詩:“都人望翠華。”用作動詞,表示建都。揚雄解嘲:“天下已定,金革已平,都於洛陽。”(金:指武器。革:指甲。連用指戰爭,戰事。)
二雅,大方。詩經鄭風有女同車:“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”(洵xún:誠然。)
三總。曹丕與吳質書:“頃撰其遺文,都爲一集。”蕭統文選序:“遠自周室,迄於聖代,都爲三十卷。”
四副詞。放在否定詞之前,加強否定語氣。“都無”略等於現代的“並無”,“都不”略等於現代的“並不”。世說新語政事:“於是用木屑覆之,都無所妨。”又雅量:“〔王〕夷甫都無言。又賞譽:“此子神情都不關山水而能作文。”
注意:這種用法是中古的口語,不可解作現代的意義。
又表示“全都”。范縝神滅論:“生形之謝,便應豁然都盡。”杜甫喜雨詩:“農事都已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