垣-漢語大字典
垣
《説文》:“垣,牆也。从土,亘聲。੫ǯ܌籀文垣从੫ϣ\u0002”
yuán 《廣韻》雨元切,平元云。元部。
(1)墙;矮墙。《説文·土部》:“垣,牆也。”段玉裁注:“此云垣者,牆也,渾言之;‘牆’下曰垣蔽也,析言之。……垣自其大言之,牆自其高言之。”《釋名·釋宫室》:“垣,援也。人所依阻以為援衛也。”《書·梓材》:“若作室家,既勤垣墉,惟其塗塈茨。”陸德明釋文引馬融注:“卑曰垣,高曰墉。”宋辛棄疾《美芹十論·防微》:“彼將甘心俯首死守於吾土地乎?抑亦壞垣越栅而求釋於他域乎?未可知也。”陈毅《蝶恋花·加德满都晨望》:“翠岭苍崖围素壁,红垣金塔穿林际。”
(2)官署的代称。唐皮日休《太白傳》:“清望逸内署,直聲驚諫垣。”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言事·言官一言之失》:“四君者甫入臺垣,識力未定,舉事偶謬,望實頓輕,真實可惜!”又引申为官署的官员。清李方遠《張先生傳》:“至鳳陽,遇一老鄉紳王姓者,曾為先朝諫垣。”
(3)古代的一种粮仓。《荀子·富國》:“故田野縣鄙者,財之本也;垣窌倉廪者,財之末也。”楊倞注:“垣,築牆四周以藏穀也。”《三國志·魏志·袁涣傳》:“(郎中令袁涣)居官數年卒,太祖為之流涕,賜穀二千斛,一教‘以太倉穀千斛賜郎中令之家’,一教‘以垣下穀千斛與曜卿家’,外不解其意。教曰:‘以太倉穀者,官法也;以垣下穀者,親舊也。’”南朝梁簡文帝《昭明集序》:“發私藏之銅鳧,散垣下之玉粒。”
(4)城;城市。《戰國策·燕策一》:“軍於東垣矣。”鮑彪注:“垣,城也。”《文選·陳琳〈爲曹洪與魏文帝書〉》:“縈帶爲垣。”吕向注:“垣,城也。”《鴉片戰争文學集·粤各鄉居民亦諭英夷》:“駐廣東省垣各鄉居民申諭英夷知悉。”清壯者《掃迷帚》第四回:“二人朝餐後,同至玄妙觀前,先啜茗於雲露閣,小飲於老萬全,領略蘇垣風味。”
(5)我国传统的天文学术语。指所划定的星座范围。其后乃专称中宫的太微、紫微、天市为三垣。宋王應麟《小學紺珠·天道》:“三垣:上垣太微十星,中垣紫微十五星,下垣天市二十二星。三垣四十七星。”漢甘公石申《星經》卷上:“天柱五星,在紫微宫内,近東垣。”《晋書·天文志》:“紫宫垣十五星,其西蕃七,東蕃八,在北斗北。”《宋史·天文志十》:“四月,有星出天市垣……甲申,有星色赤,出太微垣,歷上相。”
(6)古地名。今山西省垣曲县地。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(秦)攻魏垣、蒲陽。”張守節正義:“《括地志》云:故垣城,漢縣治,本魏王垣也。在絳州垣縣西北二十里。”《水經注·濟水》:“濟水出河南垣縣東王屋山,為沇水。”《宋史·地理志二》绛州属县有垣曲。按:垣,即今山西省垣曲县,在中条山南麓,黄河北岸。汉置垣县,宋改为垣曲县。
(7)水名。出河北省房山县东。《水經注·聖水》:“桃水又東北與垣水會,水上承淶水于良鄉縣,分桃水,世謂之北沙溝。故應劭曰:‘垣水出良鄉,東經垣縣故城北。’”
(8)姓。《姓觿·元韻》引《姓源》云:“魏侯支庻新垣氏之後……《漢書》有河西太守垣恭;《晋書》有弘農太守垣延,濟南太守垣苗;《南史》有垣護之、垣榮祖、垣閬。又氐羌部族亦有垣氏。”
垣-中華語文大辭典
垣ㄩㄢˊyuán1.矮牆。泛指牆。[例]城~|牆~|斷壁殘~。2.〈書〉城市。[例]省~(省城)。3.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