狎-中華語文大辭典
狎ㄒ丨ㄚˊxiá1.〈書〉親近;親暱。[例]~近│~信│相~。2.〈書〉熟悉;習慣。[例]未~君政,故未承命(《國語‧周語中》)。3.〈書〉輕佻;玩弄。[例]~語│~妓。4.〈書〉輕慢;輕忽。[例]~侮│水懦弱,民~而翫之,則多死焉(《左傳‧昭公二十年》)。
狎-漢語大字典
狎
《説文》:“狎,犬可習也。从犬,甲聲。”
xiá 《廣韻》胡甲切,入狎匣。盍部。
(1)犬可习。《説文·犬部》:“狎,犬可習也。”徐鍇繫傳:“獸之可習者,唯犬甚也。”
(2)驯养。《韓非子·説難》:“夫龍之為虫也,柔可狎而騎也。”
(3)亲近;接近。《玉篇·犬部》:“狎,近也。”《書·太甲上》:“予弗狎于弗順,營于桐宫,密邇先王其訓,無俾世迷。”孔傳:“狎,近也。”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賢者狎而敬之,畏而愛之。”鄭玄注:“狎,習也,近也,謂附而近之,習其所行也。”唐杜甫《倚杖》:“狎鷗輕白浪,歸雁喜青天。”
(4)习惯;熟悉。《爾雅·釋詁下》:“狎,習也。”《左傳·襄公四年》:“邊鄙不聳,民狎其野。”杜預注:“狎,習也。”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未狎君政,故未承命。”韋昭注:“狎,習也。”宋辛棄疾《美芹十論·屯田》:“若夫州郡之卒異於是……而其大半出於農桑失業之徒,故狎於野而不怨。”
(5)轻忽;侮慢。《廣雅·釋詁三》:“狎,輕也。”《書·泰誓》:“狎侮五常,荒怠弗敬。”孔傳:“輕狎五常之教,侮慢不行。”《左傳·昭公二十年》:“水懦弱,民狎而翫之,則多死焉。”杜預注:“狎,輕也。”《史記·高祖本紀》:“及壯,試為吏,為泗水亭長,廷中吏無所不狎侮。”清龔自珍《秋夜聽俞秋圃彈琵琶賦詩書諸老輩贈詩册子尾》:“任吾談笑狎諸侯,四海黄金四海遊。”
(6)戏弄。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今俳優侏儒狎徒詈侮而不鬭者,是豈鉅知見侮之為不辱哉!”楊倞注:“狎,戲也。”晋左思《吴都賦》:“習御長風,狎翫靈胥。”柳亚子《次韵和步陶见惠一律》:“讵意死灰燃爝火,要翻巨浪狎长风。”
(7)特指嬉戏游宴,不务正业。《陳書·江總傳》:“後主之世,總當權宰,不持政務,但日與後主遊宴後庭,共陳暄、孔範、王瑗(瑳)等十餘人,當時謂之狎客。”宋胡銓《上高宗封事》:“王倫本一狎邪小人,市井無賴。”清龔自珍《咏史》:“牢盆狎客操全算,團扇才人踞上游。”
(8)更迭;交替。《集韻·狎韻》:“狎,更也。”《左傳·襄公二十七年》:“且晋、楚狎主諸侯之盟也久矣!”杜預注:“狎,更也。”
(9)拥挤;紧接。《文選·傅毅〈舞賦〉》:“車騎並狎,巃嵸逼迫。”李善注:“狎,謂多而相排也。”又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蔕倒茄於藻井,披紅葩之狎獵。”李善注引薛綜曰:“狎獵,重接貌。”宋陸游《上殿札子》三:“伏望陛下……繕修兵備,搜拔人才,明號令,信賞罰,常如羽書狎至,兵鋒已交之日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