倚-漢語大字典
倚
倚;靠。《玉篇·人部》:“俹,俹倚也。”唐玄應《一切經音義》卷十:“《字書》:‘俹,倚也。’今言俹息,俹卧皆是也。”又卷十四:“《韻集》曰:‘倚,俹也。’今言俹息,却俹並是也。”《法苑珠林》卷十二引《四分律》:“(阿難)時身疲極,方欲俹卧,頭未至枕頃,於其中間心得無漏解脱。”
(二)yā 《集韻》於加切,平麻影。
傲。《集韻·麻韻》:“俹,傲也。”
倚
《説文》:“倚,依也。从人,奇聲。”
(一)yǐ 《廣韻》於綺切,上紙影。又於義切。歌部。
(1)依靠在物体或人身上。《説文·人部》:“倚,依也。”《論語·衛靈公》:“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。”《禮記·禮器》:“有司跛倚以臨祭。”鄭玄注:“依物為倚。”唐李白《蜀道難》:“枯松倒挂倚絶壁。”柔石《二月》一:“她底膝前倚着一位约七岁的女孩。”
(2)依附;依凭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倚,因也。”《老子》第五十八章:“禍兮福之所倚。”《漢書·西域傳下》:“兩昆彌畏之,親倚都護。”顔師古注:“倚,依附也。”唐白居易《動静交相養賦》:“静兮動所倚。”
(3)仗恃。《字彙·人部》:“倚,恃也。”《書·君陳》:“無依勢作威,無倚法以削。”唐李白《扶風豪士歌》:“作人不倚將軍勢。”《三國志通俗演義·祭天地桃園結義》:“因本處豪霸,倚勢欺人。”
(4)指以歌合乐或以乐伴歌,或按调填词等。《史記·張釋之馮唐列傳》:“上自倚瑟而歌。”司馬貞索隱:“倚,謂歌聲合於瑟聲,相依倚也。”宋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”明徐師曾《文體明辨·詩餘》:“輯為《花間集》凡五百闋,此近代倚聲填詞之祖也。”
(5)侧;偏斜。《字彙·人部》:“倚,偏側也。”《韓非子·内儲説上》:“天北風,火南倚。”《淮南子·説山》:“倚牆之傍,不可以立。”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中立而不倚。”孔穎達疏:“中正獨立而不偏倚。”
(6)靠近。《吕氏春秋·先識》:“男女切倚,固無休息。”高誘注:“切,磨;倚,近也。”唐李白《明堂賦》:“岌嵩噴伊,倚日薄月。”清顧炎武《居庸關》:“居庸突兀倚青天。”
(7)邪辟。《集韻·支韻》:“倚,曲也。”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倚殺如城報。”孫詒讓閒詁:“倚殺猶言邪殺。”
(8)立。《廣雅·釋詁四》:“倚,立也。”《楚辭·劉安〈招隱士〉》:“白鹿麏麚兮,或騰或倚。”王夫之通釋:“倚,立也。”元李致遠《小桃紅·新柳》:“瘦倚春寒灞陵路,影扶疎。”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》:“見西峯特倚如覆鐘。”
(9)佩带。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主佩倚,則臣佩垂。”鄭玄注:“倚,謂附于身。”《文選·江淹〈雜體詩三十首·鮑照〉》:“倚劍臨八荒。”李周翰注:“倚,佩也。”唐王維《送張判官赴河西》:“慷慨倚長劍,高歌一送君。”
(10)排斥。《管子·度地》:“杜曲激則躍,躍則倚。”尹知章注:“倚,排也。謂前後相排。”
⑪加。《廣韻·寘韻》:“倚,加也。”
⑫侍。《廣韻·寘韻》:“倚,侍也。”
⑬通“輢”。车箱两旁人可凭倚的木板。《史記·禮書》“彌龍”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:“乘輿車金薄璆龍為輿倚較。”《續漢書·輿服志上》:“金薄繆龍,為輿倚較。”清俞樾《羣經平議·毛詩一》:“‘猗重較兮’樾謹案:《禮記·曲禮》孔疏、《論語·鄉黨》皇疏、《荀子·非相》楊注、《文選·西京賦》李注引此文猗竝作‘倚’。據《節南山》篇‘有實其猗’箋曰‘猗,倚也’,則猗、倚固聲近義通也。然作猗作倚竝假借字,其字實當作‘輢’。”
⑭椅子。后作“椅”。唐佚名《濟瀆廟北海壇祭器雜物銘碑陰》:“繩床十,内四倚子。”《朱子語類輯略》卷七:“小南和尚少年從師參禪,一日,偶靠倚而坐。”宋黄朝英《靖康湘素雜記》卷三:“今人用倚卓字,多從木旁。”
⑮姓。《廣韻·紙韻》:“倚,姓。”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左史倚相趨過。”
(二)jī 《集韻》居宜切,平支見。歌部。
通“奇”。1.不完全。《方言》卷二:“倚,奇也。自關而西,秦晋之間,凡全物而體不具,謂之倚。”2.数目不成双的,与“偶”相反。《集韻·支韻》:“奇,不耦也。或作倚。”《穀梁傳·僖公三十三年》:“匹馬倚輪無反者。”范甯注:“倚輪,一隻之輪。”3.奇异。《集韻·寘韻》:“倚,奇也。”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南方有倚人焉曰黄繚。”郭慶藩集釋:“倚當為奇。”《荀子·儒效》:“倚物怪變,所未嘗聞也。”楊倞注:“倚,奇也。”《穀梁傳·莊公三十一年》:“或曰,倚諸桓也。”王引之述聞:“倚,讀為奇。奇,異也。奇諸桓者,異於桓也。”
(三)yī 《集韻》於宜切,平支影。
通“猗”。助词。用如“兮”。漢張衡《四愁詩》:“路遠莫致倚逍遥。”余冠英注:“倚通‘猗’,語助詞,無意義。”宋辛棄疾《念奴嬌·重九席上》:“莫倚忘懷,西風也解,點檢尊前客。”
倚-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_王力版
1020.【倚】
一斜靠著。史記刺客列傳:“軻自知事不就,倚柱而笑。”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:“迷花倚石忽已暝。”
又用於抽象意義,表示依靠,憑恃,仗恃。史記淮陰侯列傳:“百姓罷極怨望,容容無所倚。”又魏其武安侯列傳:“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爲名高。漢樂府羽林郎:“依倚將軍勢,調笑酒家胡。”
引申爲偏斜。禮記中庸:“中立而不倚。”成語有“不偏不倚”。
二隨著,合著(指音樂)。史記張釋之列傳:“使慎夫人鼓瑟,上自倚瑟而歌。”蘇軾前赤壁賦:“客有吹洞簫者,倚歌而和之。”
[辨]依,倚。二者都有“依靠”的意義,但詞義輕重不同。“依”是靠近某物,意義輕,所以能引申出“依傍”,“依照”等義。“倚”是斜靠在某物上,其義重,所以引申爲“偏斜”,“憑恃”,“倚仗”等義。“倚”二的意義不與“依”通。前赤壁賦的“倚歌而和之”,有的本子作“依”,不足爲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