碣-中華語文大辭典
碣碣1ㄐ丨ㄝˊjié1.刻有文字的圓頂石碑,用以記載事蹟或頌揚功德等。[例]石~|墓~|斷碑殘~。2.〈書〉特立;突出。[例]鴻濛沆茫,~以崇山(《漢書‧卷八十七‧揚雄傳上》)。碣碣2丨ㄚˋyà參見【碣磍】。
碣-汉语大词典
碣(I)jie
ㄐ〡ㄝˊ
〔《广韵》其谒切,入月,群。〕
〔《广韵》渠列切,入薛,群。〕
亦作“嵑”。
1.独立高耸貌。引申为标识。
●《汉书·扬雄传上》:“鸿濛沆茫,碣以崇山。”
颜师古注:“碣,山特立貌。”
●《文选·扬雄〈羽猎赋〉》作“揭以崇山”。
●三国魏何晏《景福殿赋》:“于是碣以高昌崇观,表以建城峻庐。”
2.圆顶石碑。
●《隶释·汉国三老袁良碑铭》:“民被泽,邦畿乂,才本德,曜其碣。”
●《后汉书·窦宪传》“封神丘兮建隆嵑”
唐李贤注:“方者谓之碑,员者谓之碣。嵑,亦碣也。”
●《唐律疏议·毁人碑碣石兽》:“丧葬令:五品以上听立碑,七品以上立碣。”
●明胡侍《真珠船·坟碑之制》:“若隐沦道素,孝义着闻,虽不仕,亦立碣。”
●鲁迅《书信集·致李霁野》:“前为素园题墓碣数十字,其碣想未立。”
3.石碣上的文字。文体的一种。
●南朝梁萧统《〈文选〉序》:“篇辞引序,碑碣志状,众制锋起,源流间出。”
●南朝梁刘勰《文心雕龙·铭箴》:“若班固燕然之勒,张昶华阴之碣,序亦盛矣。”
4.界碑。
●《魏书·序纪》:“自杏城以北八十里,迄长城原,夹道立碣,与晋分界。”
5.树立(墓碑)。
●唐韩愈《房公墓碣铭》:“既葬,碣墓请铭。”
6.古山名。即(碣石)。
●《史记·天官书》:“故中国山川东北流,其维,首在陇蜀,尾没于勃碣。”
●汉梁竦《悼骚赋》:“临众渎之神林兮,东敕职于蓬碣。”
碣(II)ya
〡ㄚˋ
〔《集韵》乙辖切,入辖,影。〕
见“碣磍”。